U字頭學生

  U,是台大課程的課號中,代表開給研究生與大學部高年級學生的選修課程的代碼。

  我是從念大學才開始接觸心理學的,如今大學也念一半,站在現在這個點上,正看見自己變化成高年級學生。或著更貼切地說,成為了U字頭學生。

  在還不了解心理學是什麼的時候的我,對心理學的印象大概不外乎覺得是一門沒什麼深度的科學。讀了兩年書之後,還是時常覺得心理學缺乏深度,儘管在語言上是用相同的表述,但這樣說的時候,想法卻早以不同於兩年多前的自己。

  之前看到網路上有則圖文在解釋什麼是博士學位,將整個世界已知的知識比喻成一個大圓圈,國小到高中將自己的知識逐漸地從圓心一圈圈加厚上色。到大學時則在那塊上色的圓圈上的一個方位凸出一個小山丘。等到念碩士學位的時候,在同樣的位置上逐漸堆疊成一坐高山。在博士學位時,文章中說學生會花很多很多力氣將自己的色塊抵到世界知識已知範圍的圈圈,再過了好幾年,恭喜,終於將這個圈圈向外推出了一個如青春痘大小的凸起,你對這世界有了貢獻了。

  但心理學似乎和這篇文章中描述得不太一樣。心理學科學起步得很晚,至今不過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說實在,要從高中的知識累積到心理學知識的邊界,我想用兩本課本:一本普通心理學再加上一本XX心理學,幾乎就快要達到知識的邊界了。只要再多用點功,讀一兩篇回顧性論文和幾篇最新發表的相關領域論文,大概可以有不低的把握自己剛剛已經來到了知識的邊界了。

  在那之後,都是還沒有人解答的問題,滿滿的一片都是。

  這樣的情況,對於現在的心理系學生未嘗不是好處,我們可以相對輕易地找出研究與知識的突破點,找出自己可以發揮的天地而可以互不競爭。然而,這樣的的情況卻是逼出了一大堆我所說的U字頭學生,也就是,大學時就在修研究所的課程,開始努力自己的研究,開始進各類型實驗室,開始參與各種老師的專題討論。我們大一在還沒有微積分的基礎時就開始修統計學,大二在沒有數理統計知識與哲學概念的基礎下討論實驗設計與學術研究,讓一個對本科知識累積都還不足夠的大三學生就進實驗室,甚至提出自己的專題計劃。賦予一群還沒學會建構理論與知識的學生,一個拓展知識的使命。是的,我們這些U字頭學生需要非常非常拼命與努力,甚至是因為心理學缺乏自己獨門的研究工具,除了本科知識之外,還要拼了命去修生理、計量、詮釋學等等方面的知識與工具,然後再帶回來自己的專題上。我們甚至更強調跨領域的知識,甚至更鼓勵每個同學都腳踏兩條船。

  這讓我們的大學生活,那種只要專心念課本,專心寫作業,偶爾做些作業與讀書報告的日子,在大二就已緩緩地結束了。大三就開始U字頭學生的生活,每個人都焦慮地在打聽哪個教授的實驗室在做什麼,糟糕怎麼大家都進實驗是參加專討了我卻還沒有,是不是已經落後同學一大截了?沒有專題的經驗,是不是很難推甄上心研所呀?更積極的U字頭生,在升大三的暑假就開始籌劃在大三寒假要提的大專生國科會計劃,大三上學期選擇進去的實驗室,直到國科會計畫在大四結束之前都無法再換實驗室,研究的領域在大三就這樣開始收小。不禁令人擔心,這些U字頭學生是會變成基底過窄的金字塔,在將來能把自己堆疊的高度在此時就受到了限制……。

  Is “U” for “useless”? or “utility” ?

About andrewchang123

對於真理感到好奇的我有一頭捲捲的頭髮,有點近視,長得不像文青,喜歡露出兩排牙齒誇張地開心大笑。覺得自己適合次創造,非常喜歡逛書店。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在風和日麗的大樹下拉琴。
本篇發表於 胡思亂想。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